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、帮扶工作的重要论述,强化政治担当,创新帮扶机制,精准施策,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成效显著。对口帮扶十年来,学校累计为弥渡投入帮扶资金近2000万元、引进帮扶资金2亿多元,协调落地重大项目10余项,培训基层干部近万名。学校先后选派高翔、史楠、杨学祥、王菲、郭洪亮、陈贵兵6名干部挂职弥渡县副县长,尤宇川、张晓东、魏培徵、田定方4名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,为弥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。在推进帮扶的过程中,学校探索出以下三点特色做法和工作经验。
一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,探索“1+8+N”帮扶模式,协同发力高效推进帮扶工作
北京大学创新探索“1+8+N”精准帮扶工作新模式,整合多方资源,确保帮扶责任落实到人、帮扶任务落实到位,扎扎实实产生实效。“1”是指学校在宏观层面统筹指导帮扶工作,全校一盘棋,以“全校动员、统筹资源、院系对口、智力帮扶”为原则,引导学校的人才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,充分发挥科技知识与优秀人才对地方发展的核心拉动作用。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、校长担任组长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,强化校级宏观安排和战略部署,使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。“8”是指北京大学建立8个院系与弥渡县8个乡镇定点结对帮扶机制,实现帮扶工作全县覆盖,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。“N”是指按照弥渡的实际需要,引入医学部、校友会、基金会、附中、附小、方正集团、出版社等单位,从金融、产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帮扶。
为凝聚更大的力量,全面推进弥渡乡村振兴,学校又推出“10+10名誉村长”项目。学校与弥渡政府经过多轮深入研究和沟通,挑选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、发展潜力相对较优、能够串成线连成片的10个行政村,聘请北京大学10个院系知名专家领导担任“名誉村长”,通过“10+10名誉村长”的安排,汇聚学校多学科帮扶力量,搭建跨专业平台机制,由点带面推动弥渡县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聚焦人才培养核心,推出“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”,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
在高质量做好帮扶弥渡工作的同时,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北京大学在教育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,充分发挥自身及高校教育帮扶联盟兄弟高校的教育、人才、学科等优势,设计实施了“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”,并努力将其打造为乡村振兴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。首期培养计划于2021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启动,共设置宏观经济研判、国家政策解读、城乡统筹规划、人才振兴发展、产业转型升级等5个模块共13门课程,以线上线下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。首期培养计划一经推出,就得到相关帮扶高校、帮扶县的热烈响应和支持。首期培养计划呈现以下三大特点:
一是培训定位精准,师资力量强。培训课程安排紧扣“五大振兴”,将理论与实践相贯通、宏观与微观相衔接,瞄准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。例如,北京大学海闻教授主讲的《经济增长规律与乡村发展前景》课程,从宏观视角带领学员了解乡村振兴背后的经济逻辑;中国农业大学刘晓东教授主讲的《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剖析》课程,从微观视角帮助学员学习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律。课程强大的师资还包括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、延安大学副校长武忠远、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等来自全国主要高校、政府部门、国内智库、乡村振兴一线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。
二是参训人数众多,覆盖范围广。首期报名参训的学员多达1826人,既有帮扶县的党政领导干部、挂职副县长、企业带头人,也有乡村一线的挂职第一书记、农户、技术人员。从领域上看,涉及产业、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;从区域上看,报名的学员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,116个市州,209个区县旗,地点包括了国家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、直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定点帮扶县,涵盖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绝大部分人才和地域主体。
三是管理服务细致,培训效果好。学校把培训质量放在首位,高度重视学员的管理与服务,严肃学纪学风,确保授课不掉线、学员不掉队,严把全程管理关。学校完成了对所有参训学员的打卡考勤、课程评估、结业反馈工作,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,并结合智能化考评方式,确保学员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起到实效。目前,培训已完成8次课程讲授,课程总体参与率在95%以上,学员普遍评价高、收获大。
目前正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教育部的指导下,策划启动培养计划第二期,推出“乡村产业振兴领军人才培训班”。
三、发挥综合性大学跨学科优势,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,打造新智库
产出了一批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。以燕继荣、王浦劬、周飞舟等为代表的北大学者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例如,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在《管理世界》发表“反贫困与国家治理——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”;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团队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领域发表的论文在学科内具有较广泛的学术影响。
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课题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承担了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研究”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。此外,现代农学院黄季焜教授、易红梅副教授撰写的《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集》、政府管理学院刘伦教授撰写的《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报告2021》,对加快数字乡村建设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。
出版了一批有思想性的著作。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出版《构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——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社区治理的实践》《林西:党建引领治贫脱贫》,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教授出版《定边:脱贫攻坚引领发展》,光华管理学院雷明教授出版《中国扶贫》《贫困与贫困治理——来自中国的实践(1978-2018)》《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》《旌德调查——关于安徽省旌德县多元扶贫的调查报告》等著作。